古韵盎然的绿意
绿,乃古人风雅之色。独有王安石,沉思于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的一抹绿意,字斟句酌;唯有李清照,为窗外的海棠伤春悲秋,低吟“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”。古人颂绿,百转千回,不绝于缕。绿,是他们灵魂之所系,情感之所钟,诗意之源泉。
绿,亦是前人墨下的生机。朱自清见之心动,欲“掬绿入口”;宗璞流连西湖,叹绿为生命之色。
然而绿,是否仅属于往昔?对此,我深感迷惑。
儿时,我曾在书中寻得《绿》的欢愉,遗憾的是,现实中绿意渐隐,取而代之的是灰色的沉闷。人们似乎更愿以水泥的灰白束缚自身,乃至心灵。于是,我们只能抱书兴叹,面对“灰心”之景。
大自然遭受剥绿之痛,人心的沙漠化更是让人心寒。电子通讯的便捷,终究难化为滋润心田的甘霖。心若沙漠,面若寒冰,笑若陌路,只留下沙粒吹入眼角的涩痛。
然而,我坚信:绿,永不消逝!她象征着生命,能孕育、蔓延、生生不息……
有识之士,能否放下绿色的刀剑,让绿的伤痕愈合,让心灵之绿重新萌芽、茁壮?
让心田重归翠绿,让绿意焕发新生。
绿,应属于今人,也应传承于后人。